媒体报道
庄子说:“始者,道本也。”星艺装饰在广西的初始,不能不说南宁仙葫大道安友小区里的星艺公寓:18年前,星艺装饰在这里租下一栋楼,楼上住人,楼下当仓库,而后延展扩建,居住容量由以前几十人变成现在的数百人,且配备了食堂、会议室、工程部办公室、篮球场。18年来,这里每到傍晚热闹非凡。柴米油盐酱醋茶中,历经时光洗礼的星艺公寓留住了过去将鸡棚猪棚改成宿舍的艰辛,也镌刻了如今星艺人携家带口来这里安居乐业的时代尊严。
“我们在这里住得安心”
11月初,南宁安友小区。循童声前往,见远处一栋楼的外墙上有“星艺公寓”4字。一楼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之相伴。“之”字形老式步梯连接两栋楼,公寓楼总体呈“U”形合抱状。公寓楼共5层,一楼设仓库、食堂、工程部办公室、材料部办公室、财务办公室、篮球场(现有一半被用作幼儿园)等,楼上则住人,居住者均为南宁星艺人及其家属。
仓库主要储存水电材料、乳胶漆、腻子粉、瓷砖胶、装修辅料等。瓷砖等装修主材则直接从厂家配送到工地,不经过这里。在仓库门口,不时有车辆停靠,装运即将配送到工地的相关材料。仓库货单柜上一格一格地标注着项目经理的名字,而格子里,则是他们所管工地的材料出货单,密密麻麻。
上午9时许,食堂内就已经很忙碌,各种备菜摆满柜台,10时50分前就要出餐。临近中午,二楼以上的烟火味渐浓。走廊上,星艺家人趁着日光尚好,在护栏上晒白菜,即将腌酸做成美味;厨房里,一名星艺员工家属正在炒菜,鱼味辣香颇有老家江西味道;公寓拐角的休闲区,身着工服的星艺人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逗趣,教“星二代”如何敬礼。
这里共有84间公寓,格局为一房一厅一卫,南北对流,通风采光良好,室内干净整洁。面积虽然不大,但能容一家数口,其乐融融。一名星艺员工家属说:“我老公来南宁跟星艺干了10年,我是这两年才从老家过来的。南宁气候好,人也好,我们在这里住得很安心!非常感谢星艺提供这么好的工作和住宿条件!”而在18年前,这里可没这么美好。
两次“合作盖房”诞生星艺公寓
星艺公寓的前身是一栋只有4层楼的毛坯民房,只能住几十人,住不下的星艺人利用楼旁边的猪棚鸭棚改造成石棉瓦房,夏天像烤炉一样。提及当时场景,星艺人汪承民颇为感慨:后来演变为多功能的星艺公寓,其诞生与两次“合作盖房”有关。
2002年5月1日,星艺装饰南宁公司(以下简称“星艺南宁”)开业。8天后,木工汪承民坐大巴从广州来到南宁,加入星艺。起初,他住麻村,后来搬到古城路大板一区。当时,星艺装饰在这里租了几套房子,工程部也设在这里。直到2004年之后,汪承民才搬入经过扩建的仙葫大道星艺公寓。星艺公寓的诞生,缘于汪承民看到一则招租广告之后的推荐。公司决定在这里租下一栋4层楼的毛坯民房,一楼用作仓库,楼上三层经星艺人装修后,共有18间套房可安排员工居住。事前经与房东洽谈,这部分装修费用可抵作租金。这算得上第一次“合作盖房”。
星艺南宁材料部经理徐北京2004年3月从广东来到南宁加入星艺。他清晰记得,一到南宁,先去公司报到,然后被安排住到星艺公寓。当时的星艺公寓,周边荒凉,这栋4层楼除了后面有房子,其他三面都是荒野、菜地和养殖场所。现已成为幼儿园的地方,当初是鸡棚、鸭棚、猪棚。为满足更多人居住,星艺人将这些养殖棚子拆掉,改成石棉瓦房当宿舍,住在里面站起来伸个手能摸到屋顶,夏天如同烤炉一般,当时的星艺人幽默地将自己戏称为“烤虾”。徐北京记得,当时大家都没有风扇、洗衣机等电器,到了晚上,大家拿着扇子到空地上乘凉“嗨聊”,度过一段艰苦的日子。为改善星艺人的住宿条件,便有了接下来的第二次“合作盖房”。星艺与房东商量扩建,但房东缺资金。怎么办?星艺南宁创始人周晓霖、徐橘决定:借钱给房东盖楼,但要求盖好的楼房要租给星艺。房东答应了。这才有现在的“U”形星艺公寓,并按星艺要求设置了工程办公室、售后中心、工程会议室、材料配送中心、员工食堂、员工学习室、娱乐室、商店、篮球场、员工宿舍等功能。
以初心不变应对市场巨变
星艺人自此有了稳定的“家”,规模由原来的18间套房增至84间,能住星艺家人数百人,从此安顿了星艺人,也留住了他们的心。星艺南宁创始者均在这里住过,他们从这里出发,每天往返当时坑坑洼洼的仙葫大道,带领大家攻坚克难,收获一份又一份的客户肯定。如今,多名入职星艺南宁20年或近20年的星艺人仍在这里居住,其中包括汪承民、周晓分、徐北京、陈敬霞。
汪承民到星艺南宁,第一份工作做老本行木工。两年后,做项目经理。后来调到公司材料部做仓管,兼顾加工衣柜的移门。移门被市场淘汰后,他的工作有了调整,除了做仓管,还负责为星艺员工送餐。
送餐的活儿,看似简单,坚持最难。从2009年到现在,汪承民13年来每天风雨无阻,从星艺公寓的食堂出发,将可口的饭菜送到公司多个门店。
公司食堂最初设在古城路的星艺工程部,2004年搬迁到星艺公寓,再无易址。2002年到星艺南宁的周晓分,第一个岗位是在食堂做饭。2018年,周晓分进入公司材料部工作至今。
徐北京到南宁后,从项目经理起步,后来调到材料部工作至今。
负责材料发单的陈敬霞从2005年开始做仓管员,见证了公司材料部管理的变化,以前的出货单用复印纸全靠手写,再用传真机把单子报给广东星艺装饰总部,然后发货到南宁。当时最担心货不能及时达到南宁,货到南宁之后,配材料是最头疼的事,陈敬霞因此经常要忙到凌晨。后来采用软件系统,实现无纸化办公,同时也改变了配货时间,由以前全部晚上配货改成现在的白天和傍晚,方便项目经理次日带材料进场施工。
陈敬霞说:“只要项目经理报一个材料的型号,我就能马上知道仓库里有没有,有多少货,放在哪里,然后快速配货、出货,确保工地材料到位。有的弯头编号有10多位数字,我能随口念出来。”
难忘艰苦时期的公司情怀
星艺南宁发展到现在1000多人的规模,经历了许许多多。提及过去的艰苦岁月,星艺人难忘创业之初的公司关怀。
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,公司的装修工地停工,员工本来收入不高,突然没了收入,吃饭成问题。怎么办?公司创始人决定,先由公司垫资,保证大家有住有吃,食堂照常开放。
现在,很多星艺人回忆起这段经历,感慨万千,纷纷表达了对星艺装饰的感激。因为从那时候开始,公司有了一个情怀深厚的规定:员工的食宿费不用每月交纳,员工有钱就交,没钱就从年头吃住到年底,在年底统一结算。年底不能结算的,公司不问员工要;没钱回家过年的,公司借钱给员工。这给当时的星艺人一颗定心丸。
星艺南宁集成整装店工程总监黄江水是当时的亲历者。黄江水回忆说,2004年春节,至少有10多名项目经理向公司借钱回家过年。那段时间,如果没有公司食堂的照常开放,很可能留不住人,成就不了今天的星艺南宁。
很多老员工对食堂阿姨的贴心感动不已。2003年任星艺南宁项目经理的吴传伟回忆说,天冷的时候,食堂阿姨为了让下班晚的同事能吃上热的饭菜,坚持用一口大锅,下面烧火,专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来为饭菜保温,“这让我们感觉在家里一样”,部分员工为此写了小感文,发在广东星艺装饰总部出版的内部刊物《星艺装饰》导报上。
作为艰苦岁月的亲历者,徐北京当时有过强烈的思想斗争。来南宁之前,他在广州做红木家具,收入不菲,到了星艺南宁做项目经理,每月只有数百元的收入,落差很大。当时就想:到底留还是走?想到星艺南宁的领导这么有决心,有情怀,他最终选择了坚持,选择了留下。这一留,就是18年。刚来南宁的那年,他38岁;现在,他即将退休。来南宁之初,是他一个人;后来,他的妻子跟着过来了,他的儿子也跟着过来了——而且,儿子循着父亲的足迹,成为了南宁星艺人,担任工程结算员。徐北京说:“很多星艺人像我一样,起初是一个人,后来是一家人,再后来是一大家人。这些人当中,大多数与星艺公寓结缘。星艺公寓,是星艺人的家,是我的家,也温暖了我的家。”
(摘自《南国早报》)